文章正文
【两孟美文】孟庙孟府说雀替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07-13 20:18:58    文字:【】【】【

孟庙孟府说雀替

 

原文已发表于联合日报社,

对于此文,

请提出宝贵的建议。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在宋《营造法式》中叫绰幕、”绰“至清代讹转为”雀“、”替“是替木的意思,雀替可能是由替木演变而来的。它位于房屋外檐柱与粱枋相交处,作用为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立柱与横梁垂直相交倾斜变形。

      在漫长的中国建筑史中,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雏形见于北魏时期。但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构件。这时期它只是柱上交托兰额的一根拱形横木,出头部分略加修凿,只见一些简洁的浅雕纹饰,并不受人注意。到了明代才广泛使用,并在构图上不断发展。清代雀替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雕刻修饰丰富多样,有鸟兽、花草及人物装饰、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圆雕等。其做法为半榫插入柱内,上侧置在额枋底面,功能已从实用转为装饰的作用了,功能的转变使传统建筑的雀替产生了多种形式。如,在跨度较小的两柱之间,两雀替较长对接起来,称为”骑马雀替“。穿过柱身两侧而安装为一个整体形状的称为”通雀替“。还有在园林民居廊下玲珑精美的 透空格子装饰称为”花牙子雀替“。另外,还有雀替及大雀替样式,其中雀替样式是最为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其位置在柱与粱枋交接处的下部、造型向柱左右及下发展,造型优美。在孟庙孟府许多建筑上,就镶嵌着雕刻精美的雀替构件,现简介如下

 

一、 回纹蔓草雀替

 

   回纹蔓草雀替结合了回纹与蔓草两种纹饰的特征而形成。主要形象是回纹,以回纹为单位形成多个方向延伸形成二方或四方连续图案,有规律的排列、变化,呈现出富有动态变化的整体感官效果。人们赋予回纹连绵不断、喜事连连的寓意,同时也象征主人刚正不阿、高风亮节的品质。在回纹上还有飘逸的卷草纹使图案立体效果更强,在孟府大堂建筑中有多处使用回纹蔓草雀替,象征着孟府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以“七篇贻矩”为标准来行事。

  

 

二、草龙雀替

   草龙雀替是一种非草非龙结合而成的装饰纹样,草龙雀替的头部是龙头的形象,但身体却是卷草纹的形象。草龙本有祥瑞之说,采用草龙雀替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在精神上得到寄托的具体体现,在亚圣牌坊,孟府存放皇帝圣旨的赐书楼,及世袭长子长孙住所的世恩堂建筑中多处有草龙雀替。

 

 

 

三、卷草纹雀替

   卷草纹又称“蔓草“是唐代最流行的纹饰之一,因此又称”唐草“。卷草纹以其曼妙缠绕的枝条而出名,姹转迂回的线条使人心醉,因受人喜爱成为最广泛的雀替纹饰之一。在今天园林建筑中还多处采用此纹作主要装饰图案,卷草纹在孟庙启圣殿、寝殿、东西两庑、孟府大门、上房院等多处建筑中均有此雀替,图案精美。

 

 

四、龙纹雀替

    在孟庙“康熙碑亭“建筑上镶嵌着四组贴金龙纹雀替吸引着游人止步观赏,此纹采用浮雕雕刻手法、把龙头龙爪刻的栩栩如生,龙头作回首状、龙爪坚韧有力,在纹饰周边还刻有花草。龙纹在祠庙使用代表着威严、权力、同时也传达着长久兴盛的寓意,而民间的龙纹被认为是能带来福瑞安康的化身。

 

 

      孟庙孟府雀替装饰主题突出、造型优美,把人们追求“吉祥如意、前程似锦、福瑞安康“的美好愿望及代表威严权力等形式用装饰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这为我们研究传统建筑、美学艺术、民俗艺术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精美的雀替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减少梁、枋跨距或增加梁头抗剪力的处理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法,对于雀替构件的功能依赖已慢慢消失。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雀替构件从最初建筑功能逐渐转变成装饰功能,到了近现代雀替装饰元素越来越运用到传统家具及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如家具中的花牙子就是雀替扩展运用的例子,如何古为今用是当代探讨的课题。在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雀替图案纹样更多的运用到其他领域中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所以我们更应保护好这一艺术珍品。

 

作者:刘舰 程明

摄影:王明姣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