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眼中的人才原来是这样的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08-24 10:32:09    文字:【】【】【

孟子的时代,魏齐争霸,秦国崛起迅猛;国强君威,专制萌芽已经出现。

商鞅等秉承法家思想的功利之士已经荣升卿相之位,鼓吹重令尊君之说,贵君而贱民。

孟子力排众议,正告天下君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诸侯与江山社稷都是充满变数的,一国之中不能动摇的唯有人民,人民就是一国主权的寄存者。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

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

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于事无补。

与其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在孟子看来,人才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道德情操特别优秀,堪为楷模,但办事能力相对薄弱,权略机变相对逊色的“贤者”;

另一类是道德品质也许尚有瑕疵,声誉名望或许不那么让人仰慕,可办事能力出色超众,韬略权谋老练娴熟的“能者”。

对这些“贤者”和“能者”,统治者都要倚重,都要任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生而互补,并存而互用。

孟子还进一步说出了统治者任用“贤者”与“能者”的不同原则。

对于“贤者”,是要“尊”;对于“能者”,则是要“使”。合在一起,便是所谓的“尊贤使能”。

具体地说,对待“贤者”,是要给予崇高的地位,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以其无与伦比的道德魅力感化民众,从而体现国家政治的正确导向,是谓“贤者在位”;

对待“能者”,是要充分发挥其办事能力强、应变功夫深的特殊优势,让他们担任具体的官职,委以干实事的权限,快出业绩,是谓“能者在职”。

孟子的养民之论在先秦还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事无巨细,比孔子的论述更为深切而详尽:从裕民生到薄赋税,从止争战到正经界,从节制用度到与民同乐……

 

对于当时的诸侯君主征缴民间财产,孟子觉得官府必须保证民众赡养父母、娶妻生子的基本需求,保证起码的温饱以及灾荒年间求医问药的花费,如果连这点需要都给官府剥夺了,那还有谁跟你讲什么道德礼义呢?

孟子曾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与孔子“事君以礼”的卑躬之态有天壤之别。

孔子欲以君子之德获取官职,而孟子则想以个人之德与朝廷俸禄相抗衡,认为有官做就做,没有也无妨,不卑不亢,行事十分洒脱。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