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使命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10-16 09:15:48    文字:【】【】【

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教育程度——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或是职业——教授?记者?律师?医生?抑是还要有某种精神?你认为孟子对知识分子的期望适宜今天的时代吗?现代知识分子遭到的现实诱惑是否更厉害?更重要的是,身为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去平衡现实和理想的对立冲突?

公元前312 年,孟子离开齐国,向西南行走,准备到宋国去。

 

当初,宋国大夫戴盈之和万章有交情,因此通过万章的关系,宋国就邀请孟子前往。既然在齐国没有作为的希望,孟子想,宋国虽是小国,但仍可前往一试。

 

这一次,孟子离开临淄的排场相当气派,随行的车子有十几辆,徒从更有几百人之多,浩浩荡荡,声势显赫。

 

这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特征之一,即新兴而且流动性很大的游士集团,而孟子正是一个庞大游士集团的领袖。

 

当时,弟子彭更对于这种新兴知识分子的角色感到迷惑,因此问道:

 

跟随的车子几十辆,随行几百人,由这一国吃到那一国,您这样做,不也太过分了吗?

 

孟子答道:

 

如果不合理,就算是一碗饭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理,舜接受了尧的天下,都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了吗?

 

彭更说:

 

不是这样说,我以为知识分子不工作,吃白饭,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

 

如果不互通各人的成果,交换各行业的产品,用多余的来弥补不够的,就会使农民有剩弃的米,别人得不着吃的;妇女有剩弃的布,别人得不着穿的;如果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能够从你那里得着吃的。假定这里有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辈,严守着古代圣王的礼法道义,用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这里得着吃的,那么,你为什么尊贵木匠车工,却轻视仁义之士呢?

 

彭更说:

 

木匠车工,他们的动机本是谋饭吃;知识分子研究学术,推行王道,那动机也是为了弄到吃的吗?

 

孟子说:

 

你为什么要论动机呢?他们对你有功绩,可以给他吃的,便给吃的了。而且,你是论动机而给吃的呢,还是论功绩而给吃的呢?

 

彭更说:

 

论动机。

 

孟子说:

 

好!这里有个匠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的墙壁上乱画,他的动机也是为着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不。彭更说。

 

那么,孟子说,你不是论动机,而是论功绩了。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彭更对于身为新兴知识阶层中的一分子,十分感到不安。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里,认为只有劳动才能有饭吃,而这些新兴知识分子竟传食于诸侯,不劳而食,不是太过分吗?

 

这是自我角色的迷惑,想必不只是彭更一个人的问题而已,而是在时代剧变下所必然产生的疑问。

 

孟子的答复指出,时代的变动使社会趋向成为分工合作的多元化体制,而知识分子即在于担负知识的创造和传递;更重要的,知识分子是的担当者,所谓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儒家的传统素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孔子便曾说过:

 

君子忧道不忧贫。

 

曾子也说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都加强了知识分子的理想性。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十分剧烈,知识分子的数量于是随之大增,也因此导致知识阶层之性格的复杂化。最明显的,即是部分的知识分子与现实利益结合,尤其以纵横家的辩士为代表。

 

针对知识分子的现实化,孟子一方面要安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上的角色功能,另外还要强调其使命感和理想性。

 

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当然有其贡献,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寄生阶级。弟子公孙丑便曾就此问题请教老师:

 

《诗经》上说:不吃白饭呀!可是,君子不种庄稼,也来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

 

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执政者任用他,就会平安、富裕、尊贵而有名誉;少年子弟信从他,就会孝父母、敬兄长、忠心而信实。不白吃饭,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因此,知识分子寻求做官的出路,固然主要是实现理想,造福社会;可是,有时为了现实生活的压力而出去做官,也是不能苛责的。孟子即曾说:

 

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着孝养父母,但有时候也为着孝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便该拒绝高官,居于卑位;拒绝厚禄,只受薄俸。辞尊居卑,辞富居贫,那该居于什么位置才合宜呢?像守门打更的小吏都行。

 

孔子也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他说,收支的数字都对了。也曾经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位置低下,而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行;在君主的朝廷上做官,而自己正义的主张不能实现,那才羞耻呢!

 

这段话启示了我们,知识分子的原则是在其位,谋其政,并且不要怕从事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孟子在后面仍不忘说,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强调知识分子的尊严与使命感。

 

孟子又说:

 

天下清明,君子得志,因之得到施行;天下混乱,君子守道,不惜为而死;没有听说过牺牲来迁就执政者的。

 

知识分子是的守护者、担当者,为了的实现和传承,甚至于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这便导出孟子的舍生取义说

 

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得兼,便牺牲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可得兼,便舍生而取义。

 

生命自然是我喜欢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自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所以有时遭到迫害我也不逃避。

 

如果人们最喜欢的只是生命,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便没有不用其极的;如果人们最厌恶的只是死亡,那么一切可以避免祸害的事情,便没有不去干的。

 

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便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避免祸害,却不去干。由此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讨厌的东西。这种想法不仅贤人有,人人也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着便活下去,得不着便死亡,倘若大声呼喝着给他,就是过路的饿人都不会接受;脚踩过再给他,就是乞丐也不屑一顾;然而竟有人对万钟的俸禄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贸然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而言有什么了不得呢?为着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使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吗?

 

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今天却为着住宅的华丽而干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妻妾的侍奉而干了;过去宁肯死亡而不接受的,今天却为着使我所认识的贫苦人的感激而干了,这些不也都可以停止了么?这叫作失其本心

 

知识分子固然要有其崇高的理想,更要有在逆境中坚持的勇气。

 

孟子眼看很多知识分子因受不了现实的诱惑,一个一个屈服了,变节了,堕落了,因此大声疾呼,不可失其本心啊!

 

 

本文选摘自:《孟子:儒者的良心》

作者:林镇国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