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儒家,最接地气的修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11-03 13:38:59    文字:【】【】【

 

 

儒、释、道,作为中国的主导枝干型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也成为了我们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最高峰。而儒学作为中国三大主流文化之一,从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都占着主导性地位。儒家的代表四书五经,更是历来学子必读和历代科考的必备项。然而在当今的21世纪新时代,却被广大的中国人所丢弃。或者只是大学校园的一个科目,变成了学术研究,而失去了它真正存在的意义!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可悲,连自己的信仰、文明都能抛之云霄的人和民族,未来是令人担忧的!

然而有幸的是在习主席的带领下,全国又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们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文明。说到国学、传统文化,一般都会想到儒家,和儒家四书五经。都说儒家呆板、保守,今天我们就从儒学精髓的落实细目代表,四书中的《论语》、《孟子》谈起,来简单介绍一下儒家。


 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一向以仁义存心处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仁者爱人”,推而广之,“己立者立人”,“ 己达者达人”。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吃饱饭了,希望人人都能吃饱饭;自己穿暖和了,希望人人都能穿得暖和;自己有智慧、才能,过得好了,希望人人也都能有智慧、才能,过得好!你说这样大度、够义气的人,你愿不愿意跟他做朋友?不管你愿不愿意,反正我愿意!哈哈~ 这就是儒家积极、旷达、仁爱的济世观!
  另外,孟子道性善,认为人皆有善性。例如《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不忍人之心”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良知、善性。坏人也一样,所谓的坏人只是善性一时被蒙蔽了而已。只要一念悔过,良知、善性瞬间就又回来了!所以,人人都是大好人!又认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贤,只要你肯努力。如《孟子滕·文公上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说,只要你肯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这无疑是对天下辛勤学子最大的鼓励与认可。所以,儒家鼓励人人都立志做圣贤君子,其思想绝对不是框架、牢笼,相反,它却是帮助你跳出牢笼的重要助力!

儒家达观的教育理念

        

 儒家提倡人人都能成为圣贤君子,对每一个人都不抛弃,不放弃。如在《论语··述而第七》中,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互相这个地方的人很难相处、教化,但这个地方的一个童子来求见孔子。孔子见了他并给予了相应的教诲。弟子们都感到不理解。这时孔子就说了:“人家要求上进,你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人家不学好,你也管不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呢?人愿意上进,找到了你,你就尽量帮助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善法一直走下去。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道理要明白。如果教育只教好人,那就太狭隘啦,那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啦!我秉持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多么开明的老师啊!

另外,作为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更是出了名的。例如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子路问是否听到了该做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夫子则回答,你有父兄、长辈在,怎么能不先请教他们就直接行动呢?而恰巧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夫子则说可以立刻就做。在一旁的公西赤就感到疑惑了。只因两人性格一急一缓,所以夫子就采用了“有余者抑之,不足者补之”的方法。这就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教育鼻祖孔老夫子的教育观!

 


儒家的学习态度


《论语》的开篇就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孔夫子对待学习的态度。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了新的东西,要及时把它“习”出来。这个习字,在古时表示一只鸟站在石头上不断地往下跳,练习飞翔。同理,就是当我们在学到某个道理时,也要及时在生活中把它实践出来。这才叫真正的 “学习”。“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就是子路的学习态度。只有行出来,你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只给你学一些实际生活中没用的,或纯理论的东西,想想,谁都不会快乐的。所以这才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继而,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有远方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拜访你,和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那不就更快乐了吗?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就是好东西和人一起分享的快乐啊!

最后,在这个时候,你还会在乎别人懂不懂你,或是指点、诽谤你吗?不会啦。孔子学的是圣贤之道,也就是天地万物的道。行的也是天道。此时的孔子是一种乐道的境界,别人即使不理解,他也不会感到丝毫的不愉快。

所以,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做到前两句,那么不就是“不亦君子乎”吗?

 


爱憎分明的处世观


儒家其实是爱憎分明的。如: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

有一次,子贡跟老师在一起谈话,子贡就问老师君子有没有讨厌的人事。老师就说:“当然有啦,君子讨厌说别人坏话的人,讨厌在下位诋毁上位的人,讨厌有匹夫之勇而莽撞无礼的人。”孔子又问子贡有没有讨厌的人事,子贡就说了下面这三句。可见儒家是爱憎分明的!又如: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孔子弟子冉求为富比周公的季氏敛财,孔子直接说:你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弟子)已经可以击鼓声讨他了!所以,儒家绝不是是非不分,模棱两可的糊涂人!

 


儒家的通权达变


如《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是说,君子行法于天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一切以义为参照。所以真正行儒道的人一定是懂得权变,在道的基础上懂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

又如《孟子·离娄章句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有个叫淳于髡的人问孟子,“男女有别,是礼吗?”孟子回答说,“是的。”又问,“如果嫂子溺水了,我应该救吗?”孟子说,“不救就如同豺狼。男女有别虽是要遵守的礼,但救人是权变之术。”由此可知,儒家并非向后人理解的那样是封建教条,是单板、顽固不化的礼教。

 


乐观、自在的生活态度


印象很深的是在《论语·先进第十一》里面的最后一段话,夫子与众弟子言志。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与他的弟子们都有什么样的志向呢?请看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比较长,只摘录了前半部分,大概意思是:有一天,群弟子又围着夫子做到了一起,这天大家不谈大道、学问,就谈谈人生,谈谈理想。夫子说啦,“我曾感叹没人用我,假如你们有机会,都有什么样的报复呢?”子路立马耐不住性子就说啦,“假如是千辆兵车的大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又加上兵灾致年岁饥荒,有我来治理,三年就可使军民有作战的勇气,而且知道礼仪之道。”……后面就不一一做解释。重点在最后一句,曾点的志向,曾点淡定地说:“在春末,穿上春服,带着大人小孩,一起到沂水沐浴。迎风欢舞,歌咏而归。”想想,“在季春之月,春风和畅,柳枝新发。换上春天的单衣,带着同乡的青年、童子一起去郊外游玩,在沂水下洗澡。然后迎着春风,歌咏而归。”这是何等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吾与点也!”夫子反到赞成了曾点的志向。可见儒家的日常生活可以是如此的活泼可爱呀。


博爱、旷达的处世态度


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中:

里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每次读到这里都特别的感动。原来这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言是出自这里。在性格温厚的司马牛感到命运不济,为没有兄弟而感到忧伤时。文学科的子夏这样安慰他:“生死大事、富贵荣华,命中早有注定,又何必忧戚哀怨呢?君子只要尽好自己的本分,诚敬于内,谦恭于外,那么四海皆是我家,四海之内的人皆可以是我的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忧会没有兄弟呢?”这又是何等的自在、开怀、达观的处世态度啊!

结 语

由此可见,儒家其实是最接地气的修行,它不仅是提倡“克己复礼”的严格自我要求,在生活中也有歌咏自在洒脱的一面。它教我们不离开生活而在生活觉悟,在处理好生活、工作、家庭后,而得内心的自在解脱。由夫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可清楚的看到。所以,孔夫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所以,儒家并不是世人所人认为的那样呆板、教条!相反,儒家是相当活泼,通达的!

要想进一步认识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从圣贤留下的经典入手。不道听途说,不忘加揣测。坚持读诵、学习经典,并落实到生活中。明了就从当下开始,一起行动起来吧!

文章来自“中华文化讲堂”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