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梁惠王篇(2.3)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1-14 14:52:09    文字:【】【】【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

齐宣王问孟子:“与邻国打交道有没有正确的方法?”交邻国,就是跟邻国打交道。孟子回答说有。跟邻国打交道是要讲究方法: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首先,跟邻国打交道,有大小国的分别。一种是大国跟小国的打交道,一种是小国跟大国的打交道。照孟子这个讲法,大国跟小国打交道,要用仁者的胸怀、仁者的态度。小国跟大国打交道,要用智者的态度、智者的方法。这两种是不同的。大国跟小国打交道,他用了汤事葛、文王事昆夷的例子。这种范例,他叫做 “以大事小”,这里面的“事”字就是服侍的意思,不是欺负人家, 甚至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尊侍之。汤跟葛打交道、文王跟西戎的昆夷打交道的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汤和文王已经到了仁者的境界,所以他们能用尊侍的态度跟小国打交道。然后小国跟大国打交道,他举的例子是太王事獯鬻,太王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还有勾践事吴,这两个例子是讲小国尊侍大国。孟子认为这一定要有智者的态度,才能正确处理小国和大国的关系。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这里孟子将交邻国有道无道的问题一下子上升到保天下、保其国的问题。他说以大事小是仁者的境界,因为以大事小是宽怀大量的一种体现,他又称之为乐天。乐天就是乐于接受天命的安排。然后说以小事大者是智者,因为国力和实力悬殊,以小事大的时候要有一种小心谨慎的态度,他又将这种态度称为畏天。 畏天就是敬畏天命。他认为这两者的意义,不限于一般的跟邻国打交道,在当时那个时代,它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能够达到乐天的仁者境界,就能够保天下。保天下就是王天下。

我们前面也讲了,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因为齐宣王有在这个时代做出一番事业、称王称霸的胸怀与志向,所以孟子就顺着他的愿望,讲到底什么是王天下之道。王天下之道就是一定要成 为仁者,仁者好人,仁者乐天,乐天者保天下。这样的人,他才能够王天下。畏天者保其国,畏天者虽然不能够王天下,但因为他是一个智者,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的利益,保护国家的利益,所以他能够保其国。最后孟子引了《诗经》里面的话: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敬畏天的威严,因此得到保佑。这里正好照应“畏天者保其国”。但是更高的境界应该还是“乐天者保天下”。从这里来看,孟子对《诗经》的思想有所发展,他不仅讲畏天,还讲乐天。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齐宣王说,“你讲得太好了”这个“大”,表示称赞、好的意思。但是我有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好勇。前面孟子给他的指示是好仁好智,他就说,我有毛病, 恐怕做不到好仁好智。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习惯于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孟子就说,好勇不是错,关键看你好的是什么勇。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好大勇。什么是小勇呢?按着剑睁大了眼睛说,那个人怎么敢阻挡我!这样的态度,就是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个人。孟子希望齐宣王能把这样的小勇扩大。那什么是大勇呢?孟子接下来就引《诗经》和《尚书》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诗经》说,文王发怒,整顿派遣军队,阻击侵犯莒国的敌人, 增加了中国的威福,报答天下的期望。这是《诗经》里边讲的文王的勇,不是小勇。因为“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一发怒, 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这样表达出来的勇是大勇。

《尚书》里面是讲武王的勇: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尚书》说,上天降生百姓,又为他们设立了君主,也为他们设立了师长,要让这些君主协助上天来爱护百姓。天下有罪的没有罪的,都由我来负责,天底下谁敢有那种非分之想呢?这段话是讲武王的发怒。照孟子解释,武王发怒是有针对性的。“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这个“衡行”就是“横行”的意思。一人横行于天下,这个“ 一人”就是指当时的纣王。 殷纣王横行天下,四方的百姓都因此而受苦,武王觉得这是耻辱。 所以他“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就是武王伐纣。武王一怒而伐纣,使天下的百姓得到了安宁,这也是大勇。

孟子最后总结说:“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前面我们讲,好勇并不是坏事,关键看你怎么样好勇,好什么样的勇。所以,如果你能够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像文王、武王一样,那么,老百姓将唯恐你不好勇,这样的好勇是大家都期盼的。

 

 

在这一章里,孟子提出了很多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有意义的。 归结起来,有“好仁”“好智”“好勇”,当然,他没有明确使用“好仁”“好智”这两个词语,但是他后面用了“好勇”,目的是与前面形成对比。所以,前面用“好仁”“好智”来概括应该也是恰当的。

仁者宽怀大量,所以能够优礼尊侍小国。智者是审时度势, 能够正确地判断力量的对比,形势的高下。这是仁和智。至于好勇,孟子也没有否定,只是用小勇和大勇做对比。这是在用“好仁”“好智”跟“好勇”做对比下面的又一层对比。同样,文本中没有明确提出“大勇”这个词,但实际上指出了小勇和大勇的区别。 小勇就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的;大勇则是指文王、武王这 样的君王,他们能够以勇武之力来安定天下,使天下的人民都有安定的生活。由此,孟子就把君王的德行仁智勇与安天下之民结合了起来,继续发挥他的民本思想。

再一点就是孟子提出了乐天和畏天的概念。畏天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一种敬畏天命的态度。自西周以来,一直到春秋时期, 都有这样一种概念,所以《诗经》中说“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你只要敬畏天命,就能够得到保佑。应该说在孟子那个时代,畏天也还是有意义的。因为经过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忽视天命、不再敬畏天命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态度。孟子主张,人对于天命还是要有敬畏的态度。但同时,孟子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概念,就是乐天。乐天相对于畏天来讲,是一个更高的人生态度、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乐天就是你乐于接受天命的安排,这样的概念,应该说在《诗经》《尚书》里边都没有出现,在孟子之前,其他的儒者也都没有提到,但是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对仁者的一个新解释。什么是仁者?孔子讲了许多,但是孟子讲,仁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乐天的人生态度。应该说这个思想包含的意义是比较深刻的。它不仅仅是我们讲的一般的对事物的乐观,还包含了对整个世界的乐观。这里面讲了天,天是这个世界最高的主宰。孟子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展,是有一个天命安排的,他认为在这个安排下,总的发展应该是乐观的。这使他乐于接受天命的安排。所以,我们在解读孟子思想的时候,要看到他对孔子仁的思想的新发展。

这一章的后半部分都是围绕勇做解说,在后面其他篇章里面,也有谈到勇的问题。由此表明,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怎么理解勇,确实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总的看来,孟子是把好仁、好智、 好勇跟安天下之民结合起来,把他的民本的思想贯彻到他的德行论的主张当中。智仁勇是三达德,是最高的德行,而这最高的德行一定要贯彻安天下之民的思想。

解读专家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曾在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卷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思勉原创奖、孔子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