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梁惠王篇(2.11)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1-24 10:23:52    文字:【】【】【

前言

这一章是接续2.10齐人伐燕的章节,最后齐宣王决定吞并燕国。齐国这一举动破坏了当时周天子下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因此,诸侯就谋划着要来救燕国。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 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 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宣王问孟子:其他诸侯国都在谋划准备来讨伐我,我应该怎么办呢?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徯我后,后来其苏。”

孟子说:我听说,有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推行王政,而统一天下。我没有听说“以千里畏人者”。齐国的土地就有方圆千里。有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惧怕别人,这我没听过。然后他就引了《尚书》,说汤开始在周边进行征伐活动的时候,天下都对他非常信任,各个地方的人民都盼望他来。他向东面去征伐,西面的夷人就抱怨;他向南面去征伐,北边的狄人就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不先来征讨我们这块地方?这种对汤的征伐的盼望,“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就像大旱时节盼望着乌云、虹霓来到一样。各地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盼望。

汤所到之处,“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就是赶集的照样赶集,种地的照样种地。汤每到一个地方,就“诛其君而吊其民”, 把那里的暴君杀掉,抚慰那里的民众(吊,是慰问的意思)。老百姓都非常高兴。

《尚书》里面也说:“徯我后,后来其苏。”徯,是等待的意思。 苏,就是复苏。表达了那时候人民的一种心态,就是等待着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能够获得新生。

孟子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宣王的顾虑。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 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 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前面讲了汤救人民于水火,受到各地民众欢迎的例子,然后孟子就比照这个例子说,现在燕国也是同样的情况。燕国的君王虐待他的人民,大王您前去讨伐,燕国的人民以为您像当时汤征伐一样,是拯救他们于水火的,所以他们就用竹筐子盛着粮食,用壶盛着酒来欢迎大王的拯救之师。但是齐国的所作所为跟汤不一样,战争胜利以后,齐国军队“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就是杀害了他们的父兄,囚禁了他们的子弟,毁坏了他们的宗庙祠堂,还搬走了他们国家的宝物重器。这怎么能行呢?人民怎么能够欢迎你?天下本来就对齐国的强盛心怀畏惧,你现在“倍地而不行仁政”,通过战争增加了土地(倍地,是说增加了一倍的土地),却没有行仁政。你的这些所作所为,等于是促使了各国再出兵来讨伐你。现在您应该赶快下令,把燕国的老人孩子都放回去,要停止迁走他们的那些宝器,然后跟燕国的民众商量,给他们选一个新的国君,再离开。如果把这些事都做到,诸侯国出兵讨伐的局面还是来得及阻止的。

这一章,孟子用汤的征伐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这个故事,来肯定汤的这种征伐的正义性。这个故事和孟子对它的态度,表达了古代儒家对于战争的一些看法。当时的国家跟今天的国家还是不一样的。我们现代是民族国家为本,当时则是周天子所领导的一种近似于联邦的形态。对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持反对态度的。他反对一个国家通过战争征伐来扩大自己的利益, 在这点上,他跟墨子的立场应该说是一致的。

但是,孟子的思想跟墨子又有所不同。墨子讲非攻,非攻就是一种反战的口号。但是孟子不一样,从他所讲的故事和他对齐伐燕的态度来看,他并不是一般的非攻,一般的反战。他对于救民于水火的征伐之战,还是给予肯定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 孟子肯定的是有正义性的战争。从孟子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正义与否,标准就在于民,就在于这场战争的目标是不是救民,它的结果是不是民悦,老百姓是不是欢迎,是不是高兴。所以,比起绝对的反战、绝对的非攻,孟子的反战具有一种分析的特点。

孟子对战争肯定的条件,除了上面讲的,它的目标应该是救民,战争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喜悦,还有第三点,就是战争如果胜利,统治者采取了“取之”的政策,并且得到了人民的肯定,那么在“取之”以后,一定要行仁政。孟子说,“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增加了自己的土地却不行仁政,还是会招来灾祸的。

所以,综合而言,孟子这种对战争的态度,一方面符合他自己 一贯的以民为本的立场,任何事情都是以人民的意愿为基础,为转移,为标准,另一方面,在战争结果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仁政。 救民,民悦,仁政,无论从哪一方面,与前面所讲孟子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如果从我们今天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孟子的态度也可算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一方面,在当时面临统一和王天下的大环境下,他没有对战争不加区分地予以否定,另一方面,他坚持以民本主义的立场来对待战争和战争的结果。所以这个故事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在这个故事里面,孟子留下了一些很好的语句。比如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句话在后来的历史中,经常用来形容得到人民拥护的战争。凡是能够得到人民箪食壶浆以迎之的王师,就是正义之师,一定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结果。另外,把救民于水火这样的举动,包括征伐,看作“若时雨降”,好像及时雨一样,这样一种比喻,在后来也是常见的。所以说,这一章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好的语文资源。

解读专家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曾在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卷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思勉原创奖、孔子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