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梁惠王篇(2.14)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1-29 16:54:07    文字:【】【】【


第十四章是讲滕国跟齐国的关系

【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滕文公问:齐国将在薛这个地方筑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筑城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战争的准备。因为这个薛国临近滕国的东南,已经为齐国所占,所以齐在这个地方筑城引起了滕文公的恐慌。

孟子举了个历史上的例子,说周的祖先太王曾居住在邠(今属陕西)这个地方,当时北方的狄人侵犯邠这个地方,太王就离开邠,到岐山这个地方居住。岐山还是在陕西。虽然岐山这个地方才是周真正壮大起来的地方,但“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因为敌人来侵犯,不得已才离开了邠。定居岐山并不是太王自己主动的选择,是没有办法,不得已。

然后说,“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就是说,在哪个地方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为善,后世的子孙一定能够王天下,这就是周族能够发展壮大,取得天下的原因。所以在哪个地方并不重要,关键是你采取的政治政策和措施是什么。这个“为善”,我们应该理解为善政,前面孟子也讲过善政。苟为善, 就是如果推行善政,即使我们到了岐山之下,我们的子孙仍然能够发展壮大,能够取得天下。这是孟子所表达的一个思想。

接着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当然,太王离开邠这个地方,到岐山之下去住的时候,他说“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这个“必有”是他的一个信念。但是,他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后世必有王者,他真正能做的就是“创业垂统”,使后世的人可以继承他。把制度建设好,把民心畅通好,各种的农政都打理好,把基业奠立好,使后世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去传承发展。至于是不是能够成功,是否会出现王者,还要看一个重要的条件——“天也”,那还要由天来决定。

2 10讲“齐人伐燕,胜之”,齐宣王认为是天意,但是孟子坚决用民意来解释,拒绝用天意来解释,因为那是一个现实。现实的胜负是可以解释的,他坚持用民意来解释。而这里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孟子在那个时代,跟孔子一样,还是保留了一份对天的信仰。但这个天也不完全是一种神意,它包含着一种历史的选择、历史的规律,它在历史里发生作用。

所以,孟子在这里应该说并没有给滕文公提出具体的对待齐国的办法。就好像2.13中,对滕在齐楚之间怎么相处,他都没有讲具体的办法。所以孟子还是很实事求是的,对具体情况没有那么了解,自然也不能贸然地提出一个具体的措施,而是从一般的政治原则或历史原则来讲。所以,我们看孟子的这些话,它不是一些具体的现实的对策,这些原则本身都含有历史哲学的含义。前面讲的与民守之,与民同心,民死而不离去,是他所理想的一个政治状态,他认为这个状态才是能够保卫一个国家的根本。

孟子以周人为例,讲一个族群的发展壮大,最重要的不是在哪一个地理位置,而是推行什么样的政治,能不能推行善政。所以他最后讲,“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这个“彼”就是齐国,你能拿齐国怎么办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强为善”,就是要努力地推行善政。推行善政才能够得到民心,才能够凝聚力量。这是孟子的思想。这一章跟2.13应该是一致的,虽然没有出现民本这样的概念,但如果跟前面的几章相比,他的民本的思想,其实是换了一种形式来表达;因为孟子所讲的“善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仁政,而仁政的根本点,还是民本,是民本的思想。

1314章表达了一些新的观念,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强调“为善”。前面讲“苟为善”,最后说“强为善”,“为善”这个观念在这里特别突出。一个国家的治理,它的团结,最重要的就是为善。关于什么是为善,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具体展开。我们的理解,为善就是孟子后来所讲的为善政,而善政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仁政、王政。但在这里,他是用了为善这个概念,这是它的意义。

第二点,“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这句话也表达了儒家的一个一贯的思想,就是要尽人事而听天命。人事就是人力,尽人事即尽人力。具体到这里,就是要尽为善之力,要强为善,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若夫成功, 则天也”。因为一个历史事业,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成功,它有很多的因素,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这些因素的总体,就叫做 “天”。比如说战争,战争跟天时有关系,跟地利也有关系,并不是说仅仅有人和就一定能取胜的。比如你本来要用火攻,结果风向不对,火全向你自己这方面烧来了,这就是天时不利。所以我们的理解,“若夫成功,则天也”的“天”是各种条件的综合。虽然在当时它带有古代思想的特点,但是孟子主要讲的不是作为神、 拥有神秘意志的天。孟子思想里的“天”,应该说是天时、地利、 人和,是历史规律、历史总体的一个综合。所以,尽人事而听天命,尽人事就是要强为善,但是这个事业终究能不能成功,依赖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不是我们一时一世就能够预料的,所以说“则天也”。这是一个历史哲学的命题。

 

解读专家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曾在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卷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思勉原创奖、孔子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