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梁惠王篇(2.15)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1-30 09:20:09    文字:【】【】【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

 

 

滕文公问孟子,说滕国是个小国,我们竭尽了全力去侍奉大国,但还是不能免除大国的威胁,怎么办才好呢?

跟前面讲的一样,孟子不是用具体的战术、具体的策略、具体的做法来回答,他这样说,从前周的祖先太王居住在邠,狄人侵犯他们。于是,太王就派人“事之以皮币”,拿着皮毛丝绸这些东西献给他们,请他们退兵。但是狄人不退,还是经常侵犯他们。然后太王又让人带着好马良狗,也去献给狄人,希望他们能够退兵,还是没能免于侵犯。然后就“事之以珠玉”,拿珠宝玉器献给狄人,希望他们能够退兵,不再侵犯,最后还是不能够避免被侵犯。“乃属其耆老而告之”,属,在这里就是聚。把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集聚起来(古人认为老年人是有智慧的),跟他们讲:“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所以你给他皮币,给他犬马,给他珠玉,他都不能满足,继续侵犯你,因为他真正要的是土地。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土地是养民的, 我们不能够用养民的土地去害民。现在为了这块地的归属,反而把人民害了,君子不做这样的事。“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我现在是君,我准备离开这里,放弃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而你们可以再找一个君主。于是太王就离开了邠这个地方,越过梁山,到岐山下重新建一座城邑居住。太王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能因为这块土地本来是我的,现在狄人想要,我为了保有我这块土地,让人民都受害;我现在放弃这块土地,不做这个君主了,也使人民免于受害。

于是在邠居住的人说:“仁人也,不可失也。”说这个太王真是个仁人,我们不能够失去他,不能失去这个领导。“从之者如归市”,于是邠地的百姓就像赶集一样,一起跟着太王到岐山去了。

2.14里面也讲了太王迁居岐山这个例子。那个故事里面没有讲人民的态度,只是讲大王自己的决策。它强调的是,一个族群的发展,地理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领导人决策的时候,不应该受制于此,换个地方,仍然可以发展。

2.15里面可以看到当时邠地人民的态度,就是认定太王是个仁人,仁人不可失也,所以所有的人就跟着他到了岐山。当然,从历史角度讲,本来这个太王就是周族的首领,作为这个氏族的百姓,当然是要跟着他走的。但是孟子回顾这个故事的时候,又增加了邠人作为人民的态度,就是对太王作为仁人的肯定,也是对一个君主作为仁人的肯定。

从孟子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氏族社会了,一个君主要得到民心,不是靠他作为宗族首领的力量,而是要靠他作为仁人的力量。他是仁人,老百姓才会跟从他。所以,孟子突出仁人,应该说他更强调在他那个时代,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君主,不应该仅仅依靠宗族宗法的力量,而是要依靠他作为仁人的力量。

讲完太王去邠的故事,孟子在最后的回答里面,又多讲了 一点: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孟子在这里加了一个选择,就是有的人说,自己世代守护居住的地方,自己不能擅自处理,到死也不能离开。我们发现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条附加的选择在2.13里面也有类似 的表述。2.15前半部分讲的例子是2.14选择的一个方案,后面的“或日”讲的方案则在2.13出现过。2.13讲与民同心,效死而不离开这个地方。2.14的方案是说,即使离开这个地方,只要你能够推行善政,还是可以创业垂统,谋得将来的发展,还能王天下。孟子现在将两种方案一并放在2.15中供滕文公选择,就是说,孟子对这两种选择都是认可的。

 

所以,真正来讲,2.15的内容没有超过前面那两章。它的中心就两点:

第一点是“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这是君子行为的一个标准。在这里面具体是讲的土地,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原则,适用于其他的具体的情况。

第二点就是“仁人也,不可失也”,提出了“仁人”的概念。前面都是讲的仁政,没有讲仁人。但是仁政要有人推行,什么人推行呢?归根结底还要由仁人来推行。由仁人来推行仁政,在这个地方孟子虽然没有这么强调,但其中包含了这个意思。当然,他当时也希望能成功劝说梁惠王、齐宣王这些人推行仁政,但真正就理想来讲,仁人一定能够矢志不渝地推行仁政。

所以这两点,一个讲君子,一个讲仁人,是这一章比前两章多出来的一些新的思想。

 

解读专家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曾在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卷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思勉原创奖、孔子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