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公孙丑篇(3.2)(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2-11 10:59:49    文字:【】【】【

公孙丑说:我大胆地问一下先生,您有什么擅长?这里问,还是针对着“不动心”来的。在不动心这个方面,您讲了告子,您讲了您对告子的态度,也就是讲了他的不动心,那么您在不动心这个方面有什么长处呢? 

孟子说:我的长处就是“我知言”。就是:我善于分析评判理解别人的言论,别人的学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是指水盛大流行之貌,那种浩浩荡荡的样子。但是这里是用来形容一种气,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然后下面是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关于浩然之气说,这一段是最经典的解释。他说:浩然之气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它作为一种气,是“至大至刚”这个“至大”就是无限量;可以充满天地,充满宇宙。至刚,就是最坚强,我们叫做阳刚之气。那是不可屈挠,任何力量也不能使他弯曲之气,后人称之为天地之正气。即大自然所本有的那一种正气,是不可违的自然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称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直”是正义正直的意思。这种天地的正气,你以一种正义、正直的心及情感来培养它,而且不去伤害它,那么就会充满整个天地之间,这是一个方面的至大至刚。第二个方面,是“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个解释非常重要,如果说至大至刚是指的天地赋予的那种正气的话,这里就是指的这个气必须来增加助长它的是一种义和道。这个“义”就是后面仁义礼智信的义,就是那样一种正路,正道,孟子后面解释有:“义,正路也”。即必须配上一种正义的情感;道,这里是指的天理自然。也就是说,人要能养成这种气,那必须合乎道义,你才能够养成这种气。有了这种义和道,你这个人才具有了这样一种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这种义和道的话,他就馁也。馁,就是饥饿的肚子,用今天话说就是疲软了,浩然之气就不是充塞着天地,而是消沉、疲软了。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说这种气,只能是靠一点一点的来积累正义、正气,才能够产生出浩然之气来。“非义袭”,这个“袭”是袭击、突然意;养浩然之气是一个不断的漫长的积累和培养的过程,不是你偶尔、突然做一件好事就可以有浩然之气。那就像我们今天说:你做一件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你才能养浩然之气。所以修身是一生的事情。“行有不慊于心”,慊,是作“畅快”讲,如果你的行为内心有愧疚,那么你这种气自然就不充盈了,就会疲软了。这句话也就是说,你的行为有不合乎义的时候,你自己反思一下,这件事情不正,你的心里那个气也就不充盈了。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说我因此说,告子他是不理解这个义的真髓,认为这个“义”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我认为这个义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这样一种正气。我们下面在讲3.6的时候就讲到了。所以告子他是不懂得这个义的真髓,认为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孟子认为仁和义都是不能分的,仁、义都是内心的。所以侧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所以他说,告子未尝知义。说“必有事焉而勿正”,正,是停止之意;就是说必须有事情去做,做一件一件的事情来培养这样一种浩然之气而不停止。“心勿忘,勿助长也”,这个内心时刻记住,不忘,每天每时都去做,而不能勉强想着,幻想外来的力量助长培养起来。这和上面的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这个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下面是拔苗助长的故事。宋国人忧虑他的苗不长,而“揠之”,揠,即“拔”。而去拔苗的人“芒芒然归”。这个茫茫然,有的把它理解成是很疲倦的样子,有的把它解释成是一种无知之貌。我觉得这里应该解成:无知之貌。咱们今天说傻乎乎的样子回来了,还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好事情。回来后对着家人说:“今日病矣”,这个“病”是疲倦的样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那个庄稼长了。

“其子趋而往视之”,这个“趋”就是奔跑,他儿子赶快跑去看了一下,苗已经枯槁了,死了。

用个很短的话说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然后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说:天下不想着帮助苗成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认为去帮助苗成长没有什么用处,而放弃不干的人,这就相当于是种地不锄草的人;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违背规律像宋人一样去帮助,那就是拔苗助长的人。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种拔苗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又害了它。

下面又转了话题。因为他原来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就问什么叫知言呢?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怎么叫知言?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诐,就是“偏颇”的意思,对那些偏颇的话,我能知道它的弊端、缺陷所在;淫辞,淫,是过分的意思;陷,是指失误;对那些过分夸张的言词,我知道它失误的地方;“邪辞知其所离”:对那些邪谈怪论,我知道他所偏离正道之处;遁辞,对转来转去,闪烁其辞的话,我也知道它理屈辞穷、强词夺理在什么地方。这四种言词,只要生在心里,就必然会影响政治;只要用在政治上,必然妨害各种事情的处理;就是圣人再出现也会相信我说的话。到这里,前面讨论的问题就应该是告一个段落了,看下面。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公孙丑又说:在孔老夫子的这些弟子里面,宰我和子贡都是善于讲话的,用我们今天说法叫善于辞令,善于发表演讲。冉牛、闵子、颜渊,这三个弟子是善于来阐发道德行为的。而孔子是既会演讲又善于阐发道德行为。孔子却说:我对于辞令之事,是很不擅长的。这是说明孔子的谦虚。“然则夫子既圣矣乎”?这里这个夫子不是指的孔子,是指的孟子,这是公孙丑说的话:但是由我来看,你就应该是圣人了吧。言外之意,您既善于演讲、雄辩,又善于讲德行,我觉得您大概就是圣人了吧?这既是对孟子上面这一些表现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老师心服口服,认为孟子应该就是圣人。当时在公孙丑认为:孔子虽然自己谦虚说他还是有不擅长的地方,可是孟子是这两者兼具,应该是个圣人了。所以孟子听了很生气,引出下面这些话。

“恶!是何言也”?哎呀,这是什么话?这个话就是你太不懂事,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连孔子都说不是圣人,你怎么能说我是圣人呢?你看,孔子在公孙丑心中的地位和孔子在孟子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孟子弟子和孟子的眼中对孔子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公孙丑对孔子的认识,达不到孟子对孔子认识的高度。孟子说:从前子贡曾经问孔子说,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孔子就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只是学习不知道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罢了。孔子是这样谦虚。子贡说:学而不厌,这是智者;教人不倦,这是仁。又仁又智,那先生你就已经是圣人了。最后孟子反驳说:连孔子都不敢说自己是圣人,你却说我,这是什么话?这里面引用子贡的话,反驳弟子,表现出孟子对孔子的尊崇。

接下来这段对话,是承接上面说的。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这个话,是接着上面来说的。(公孙丑)说:从前我曾经私下听说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具有孔子那些优良品质中的一部分;而冉牛、闵子、颜渊都具有他的多方面的优良品质但又比较单薄。我大胆问一下:你属于哪一种?敢问所安。孟子说:我们暂且不谈论这一个话题吧!这里说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同时可以感受到孟子对于孔子的崇拜,认为孔子是圣人,(我怎么能跟他比?)这就为下面对孔子的评价奠定了一个基础。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公孙丑又问:伯夷和伊尹这两个古代的圣人,他们怎么样。他们和孔子比较怎么样?(孟子)说:他们有不同的处事之道。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他不去为他做事情;不是他理想的老百姓,他不去使唤;(也就是说就不出来做官。)太平之时就出来做事、创业、发展;乱世就后退隐居起来,这是伯夷的做法。“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何事非君,指不论这个君主是做什么事情,也不管是贤明的还是昏庸的君主,我都去做事情;“何使非民”,不论什么老百姓,我都去使唤;太平之世我也出来做事,乱世我也出来做事;这是伊尹的做法。可以做官就来做官,可以不做就不做;可以做很久就做很久,可以很快结束就很快结束,这是孔子。这三个人都是古代的圣人。吾未能有行焉。我都没有能力做到他们三个人做的事情,如果说我的愿望,我要学习孔子。

  公孙丑又问了,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公孙丑又说:伯夷、伊尹和孔子,他们是一样的吗?然后孟子说:不,自从有人类产生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大家注意,“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这个话说明:孟子把继承孔子的思想,传播孔子的学说,发展孔子的理论,作为自己终生志愿的一个根基。他对孔子评价,说到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已经提到至高至上的程度。我们从这里也感到,实际上首先是亚圣把至圣抬到了至圣的最高位置的。后代的皇帝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我觉得也是按照孟子的这种评价来封孔子的。

(公孙丑)又问: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吗?孟子说:有。如果他们都得到方圆百里的地方,让他们做国君,都能够实行王道,实行仁政,所以就能够让诸侯来朝拜,而统一天下。做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杀一个无辜之人,而得天下的话,他们都不干,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说:我大胆问一下,他们有不同的地方吗?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可以理解和了解圣人。如果圣人有“污点”,有不足的地方,那这些弟子也不至于偏袒和曲意奉承。就是这三个人对孔子的评价应该是非常客观、非常科学、非常可信的。(可是他们怎么说呢?)宰我说:让我来看孔夫子,他比着尧和舜的贤德,那就高多了;子贡就说:“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知而其德”,看到一个国家的礼俗,就能够知道它的政治。以我们今天说:看一看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就知道你这为官一任,到底做到什么程度。听一听它的音乐,就知道这个德行教化怎么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纵观历史百代之后。排列一下百代以来的贤君,都来一个一个看他们所做的,没有一个能违背孔子之道的。“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老师更有贤德、更优秀的了。有若说:难道仅仅是老百姓吗?仅仅是人类吗?麒麟对于一般的走兽;凤凰对于一般的飞鸟,太山对于那些小山丘,河海对于那些细小的流水来说,都是同类。圣人和一般的老百姓也是同类。但他是从同类当中产生出来,又是超出同类,又高出其萃。就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人类以来,没有再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这里边借用能够最了解孔夫子,他们的智慧又能够来正确地、科学地评价孔夫子的三个学生,借他们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讲完这一篇,我们再反回来做一下内容分析。这一篇内容比较复杂,也比较难分析的。我觉得,这一篇应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它的核心是说不动心。不动心,怎么做到不动心呢?分四个层次:一是养勇,做到不动心。怎么样来养勇?要有志和气;“气”怎样来培养?要养浩然之气。做到不动心,还要知言。这一部分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这样一个“不动心”来进行论述的。

我们按层次作一下分析。怎么样做到不动心?就是来养勇。你有勇气,那你就不动心了,这是第一层;那么第二层呢?就是说勇气怎么来的?勇气来自于志和气,来自于志气。第三层,气怎么样产生?靠养。养什么气?养浩然之气。第四层,怎么样做到不动心?要知言,要善于分析和判断正确错误的东西,从对方的语言里头,能够分析判断对方的四种言词,这样就能做到不动心了。有勇气,有志气,有浩然之气,又能知言,就能做到不动心。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着不动心来讲的。

第二部分的核心,是自有人类以来,孔子是最伟大的。这里和上一部分也是有联系的。上一部分讲浩然之气也好,勇气也好,志气也好,知言也好,都是讲人的一些品格。而这一些最高尚品格的是孔子。所以这里是对孔子的品评,实际上也和上面说的这些是有联系的。第二部分也分三层来讲。

从第一层来看。首先是子贡说的仁且智。从导致上讲,说孔子是仁且智。在这一部分,以他弟子之所长来说明孔子兼而有之,是既仁又智,是一个完人。这是一个层次。从孔子与弟子比较中,弟子只有一部分圣人品质,而孔子却拥有全体,弟子比起他来单薄而微小,这样来对比说明孔子的伟大。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以伯夷、伊尹之道来突出孔子之道,将古圣人和孔子作比较,来突出孔子之道。这里提出:乃所愿,则学孔子。这就表明孔子超过了古代的一切圣人。第三层意思,是借三个学生对古圣人的评论,得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分这么三个部分。以学生比,以伯夷和伊尹比,以三个学生与古代圣人在这里比较,来突出自生民以来,未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你看,这一篇文章说复杂是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在这里面有好多新的词语,我们在这里做一重点分析。首先一个是养勇。养勇就是培养一种勇的精神。那这个勇,这是不动心的来源。在这一章里面,养勇,它是分了三种勇气。这三种勇气,按着人物的话,一个是北宫黝之勇,一个是孟施舍之勇,一个是曾子之勇。北宫黝之勇,实际上是一个刺客之勇。他是以必胜为主,战胜对方为主。那以这样的一种勇气来达到不动心。第二种勇气是孟施舍之勇。这属于是无惧之勇,就是内心不害怕,不管什么,胜与不胜,我都要去,这是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之勇。属于理智之勇,以守义为主,这样达到不动心。这样三种养勇,实际上来讲,孟子是肯定的曾子这一种。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我们来正确地理解志与气的问题。勇来源于志与气,有气才有勇。从这样一个角度,借用告子这个不动心之别,就提出了这个志与气。刚才我在讲的时候已经讲了。这个志是气之帅。志达到了,就会同时充满了这样一种气。第三点,就是志和气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这里,他是将志和气分两个概念讲的。实际上志和气是紧密相连的,后来“志气”就合成为一个常用的词。

另一点,我们来分析一下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这里我们在讲的时候已经总结了,一是至大至刚;二是配义与道,是一种正气。至大至刚,天地所生,充满天地;配义与道,是一种正气。这是浩然之气的精髓。他讲到怎么样来养浩然之气:集义所生。靠积累一件一件正义的行动,才能培养起这样一种浩然之气来。而不能靠外力来助长。。

这篇里面的许多名词,一些新的提法,后来,都成为传统文化当中一些非常关键的,反映和表述儒家核心内涵的一些重要思想特质,这是孟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突出贡献之一。

解读专家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四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