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公孙丑篇(3.3)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2-12 10:43:50    文字:【】【】【


 

前言

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讲王霸之辩。我们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对3·1的进一步的注解。3·1是借公孙丑之问,以对管仲、晏婴的评价之卑微,来突出尊王贬霸的主题,本章则是侧重从理论上阐发为什么要尊王贬霸。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力:指一国实力,如兵力、人力、财力等。假:借用;假仁:假借仁义之名。朱熹《集注》:“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朱子的解说,切中要害:兴霸道者,崇尚武力,本没有行仁之心;只是要借用“仁”的名义来达到霸道成功的目标。孟子说:“依靠兵力又假借仁义之名来统一天下的是霸道;而霸道一定是由强大的国家才能做到。依靠道德推行仁政来使天下归服的就是王道。行王道,不必要等强大了来实行。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商汤依靠纵横七十里的地盘,文王依靠纵横百十里的地盘,就实现了统一天下。这是以汤与文王为例,对“王不待大”的注脚。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赡:充足。靠武力、实力让人服从,人家并不是从内心真正服从,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以抵挡压力,不得不服。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以德政让人归服,人家内心才会心悦诚服。这是真正的归服,就好像那七十名大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一章字数不多,却是《孟子》中诠释王、霸的名篇。朱熹《集注》借用他人的话说“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名”。此章为什么以“深切”而著名?分析内容,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点,本章首先回答了什么是霸道。什么是王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一语道破本质,既抓住了霸、王的本质区别,又深刻阐发了时代内涵。靠军力、实力,但是还必须假借仁义,这就是霸业。人们会问:为什么不说靠武力为霸,靠德行为王?为什么还要假仁呢?我前面讲到齐桓称霸,于葵丘之会中列了五大条盟约,说的都是王道仁者之言:“诛不孝”,要“尊贤”等等。为什么?这就要从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中去理解孟子时代霸业的内涵。周王朝奉行周公所创制的礼乐德行文化为统治天下之纲,礼乐文明实际上就是王者之业。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代,虽然礼崩乐坏,各国以征伐而谋求统一,但仁义道德还是公认的治国准则,如果不假借仁义之名,你就难以服众,统一天下的霸业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孟子这一阐发,是非常深切的。秦始皇反其道而行,虽靠武力实现了统一,却二世速亡,更证明朱熹对孟子此章评价的正确性。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就是崇王道的,所以称霸也必须是既靠实力,还要假借仁义之名,管仲、晏婴都是这样。以德行仁者者王,则是靠有德行之君来推行仁政治理天下。

第二点就是王霸之辨。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还是借用朱熹《集注》所引之言:“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这“不敢不服”与“不能不服”,就道出了本质,只有王道才能使人真服。这为孟子在王霸之辩中的立场筑起了坚实的根基,并引申出霸道是靠力,因此只能由大国来实现;王道是靠德,小国、大国都可实践。

第三点:在深切阐发的基础上,鲜明地表达出贵王贱霸的主张。以汤和文王为例,以七十子臣服孔子为例,引《诗经》的话,都说明一个问题:德是最伟大的力量,统一天下只能以德行仁政。由上可见,此文虽短,朱熹之赞不虚。

解读专家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四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