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公孙丑篇(3.4)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2-14 10:08:33    文字:【】【】【

前言

本章是从儒家的荣辱观来讲仁政。核心论点是仁与荣辱的关系:仁则荣,不仁则辱。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行仁政,就会有荣耀;不行仁政,就会自取其辱。崇荣贱辱,是人之常情。“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今:指现在的当权者。他们厌恶辱,但是又去行不仁之事,这就好比厌恶潮湿的地方,却又偏偏居住在低洼之处。就是说:只是厌恶而不解决受辱之源,还是不免受辱。怎么解决呢?“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你如果厌恶屈辱的话,就不如去崇尚道德而去尊重那些有德之人。怎么贵德尊士呢?孟子给出了具体的仁政措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者:有德者;能者:有才者。即对道德高尚的人,给他相应的官位,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职务。“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闲暇:安定、闲适;当国家稳定、平静,没有内乱之时,则趁机抓紧去修明政策法规。即使是大国,它也会畏惧这样的国家。

接下来就是引经据典,强化说理,批判当今“不仁”的德行。先引《诗经》“迨天之未阴雨”,迨,就是趁着。趁着上天还没有阴天下雨。“彻彼桑土”,彻:同“撤”字;彼:指“那个”;“土”:读

,木之根称为土。“彻彼桑土”意思就是剥取桑树根的皮。树根的皮可以当绳子用。“绸缪牗户”,绸缪:缠绕之意;牗:指窗子,户:指门。“绸缪牗户”的意思是赶快修补门窗。“今此下民,或敢辱予?”现在下面这些人,还有谁敢来欺负我们吗?这是《诗经·㟗风》中《鸱鸮》一篇的诗句。鸱鸮就是猫头鹰,这是一首借禽鸟之语来喻治家之艰与政治环境之恶的寓言诗。本段语义是:趁着天还没有下雨,赶快去剥取一些桑树根的皮来修补一下门窗,树下面这些人看看谁还能来欺负我们。这是借鸟之语控诉人类对它的摧残,以鸟之为巢,比喻君之治国也应该翔实周密、仁政治国,才能防患未然,长治久安。然后又借孔子来评该诗说:“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说作这首诗的人,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能够像鸟修补好巢穴一样治理好国家,那谁还敢来欺负你呢?也就是说,只要实行仁政,搞好内政,你是无敌于天下的。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般乐就是追求享乐的意思。“般”,读pán,乐的意思,做动词用。般乐就是追求享乐的意思。怠,懈怠、怠惰;敖,遨游玩乐。般乐怠敖,也就是追求享受,怠惰玩乐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治国者,却往往趁着国家安定、太平,没有什么内忧外患之时,去追求享乐,怠惰政事,这就是自己去招祸求辱。“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总的来看,惹祸取辱,得福求荣,都是自己招致的呀。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诗》,具体指《诗经·大雅·文王》篇;永,长久、永远;言,念;命,指天命。《太甲》,指《尚书·太甲》篇;违,躲避、抵御之意。这段意思是:《诗经》上说:我们应该常常想到,做事要合乎天命,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上说:天降灾难,还可以躲避、抵御;而自己造成的灾祸,那你就活不了。

孟子是相信有天命的。但天命是有权变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去顺应、把握天命。他在《梁惠王下》中,就劝滕文公“苟为善,后世子孙必为王者矣”,所以他说,我们应该顺应天命,配合天命,那样去自求多福。《尚书·太甲》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该章是孟子从喜荣恶辱的人之常情来阐述其仁政主张的精彩论辩文。其中值得着重关注者有二:其一,荣、辱与仁有直接关系。很鲜明地阐发了儒家的荣辱观仁则荣,不仁则辱。好荣恶辱,人之常情。就国君来讲,你行仁政,则荣;不行仁政,则辱。其二,提出得福求荣的具体措施:贵德而尊士。就是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人才是关键;明其政刑,法规制度建设是关键。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表述,就是德、法兼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三,引经据典,提出:一要“及是时”,即抓住机遇,积极作为,而不要享乐怠惰,此为顺乎天命;二要在国家政局稳定之时,修明法度,此为敬民保民之举。由此总结出古今治乱兴衰之道:顺天保民。自求多福。

解读专家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四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