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公孙丑篇(4.1)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2-22 13:04:02    文字:【】【】【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本章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一是,开首一句即提出核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天象之助。地利,城池之固。人和,得民心之和。开宗明义:用兵打仗,天气、时日等天象条件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天时不如地势险阻、易守难攻等地利条件重要,地利又不如民心所向、万众一心、英勇奋战等人的因素关键。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定、明确的结论?请看下面的论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郭,外城。环,包围。方圆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用重兵包围来攻打,却难以取胜。进攻旷日持久,要决心取胜,这必然是天象、时日很有利于攻城的一方;但竟然没有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明证了。这里很雄辩地论析了第一个论点:天时不如地利。下面论说第二个论点。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池,指护城河,在古代有高城宽河,才能够防御敌人。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说明守城设施很优越。兵革非不坚利也,这个是指的武器,主要是指的盔甲,是说兵器并非不坚硬锋利。米粟非不多也 也就是说守城的粮食也多。以上强调城池坚固、装备精良、粮草充足,说明守备的条件是很好的。委而去之,委,这里当放弃讲。放弃守城,不攻自破。也就是说,守城的统帅不得民心,老百姓不愿意为他守城。敌人一来,虽然有抵抗的优越条件,但不得民心,人们纷纷弃城而去,城池不攻自破了。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的紧要。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如果说上面用递进式讲了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道理, 那么下面则是得出一种结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就是界限的意思,这里当限制讲。一个国家管理老百姓,不是靠着疆界上的重兵严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也不是只靠着山河险阻的地利优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服天下,稳固统治,也不是单纯靠装备精锐武器的士兵来压制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这里面,道,就是指行仁政,得民心。总的讲,你能够兴道,就能得到人民广泛的支持和帮助;没有道义,支持的人就很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帮助者少,少到极点,连你的亲戚也会背叛你。在古代,凡是有血缘关系的就称亲戚。亲,指族人,就是你的本家本族之人;戚,指有亲缘关系的外姓之人。帮助者少到极点,连你最亲近的人都会背叛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前面已经讲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行仁政,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支持你,都会来归顺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想一想吧,让天下老百姓支持的人,来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除非前者不想攻打,如要打,必胜无疑呀!

这一章是《孟子》具有独特性的名篇。其特点,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有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妇孺皆晓,深入人心。 二是极雄辩。通篇论证,简洁明了,逻辑严密,首提论点,分层论证,势如破竹,说服力极强。这在《孟子》书中并不多见。三是巧显主旨。通篇未说民心,民心凸显;通篇未提行仁政,仁政是关键。

从思想内涵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是《孟子》中较少专论的话题——孟子的战争观。战国时期是一个列国争雄,战争频扰的时期。孟子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不可能不对战争发表看法。在这一章里面,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表述了孟子的战争观。结合整个《孟子》全书来看,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在这里结合本章作一下简析。

第一点,从总体上来讲,他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当然,只要是战争,就会对人民造成伤害。他所反对的是不义之战,他并不反对正义的战争。什么是正义的判定标准呢?民心、仁政。得天下者,得民心而已。从孟子的思想上看,一个就是施以仁政之国攻打行暴政之国。这样的战争,他是支持的,这是正义的战争。 在孟子看来,如果你齐国是个施仁政的国家,你去攻打不得民心的燕国,这就是正义的。另一个,被攻打国家的民心是欢迎和拥护被攻打的。这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我们在《梁惠王上》已经讲过,当时燕人叛之,齐国去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的老百姓非常欢迎。因为你是为了除掉一个众叛亲离的暴政之君,这是正义的战争。孟子并不反对这样的战争。

第二点,就是阐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什么。在这一章里,孟子实际上提了两点:一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核心的一个观点。那么在战争里面,天时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它和地利相比,不如地利重要;地利又不如人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在天、地、人这三者之间,人是最核心、最宝贵的决定因素。这表明了孟子的人本思想。在这里面,人是指的人和, 关键是字。得到民心,自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这才叫人和。所以与天时、地利相比较,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点,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决定能不能打胜仗的主要是能否得道,得道者战必胜矣。道是什么?我觉得在本章中, 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我们说的正义战争。二是行仁政者发动的战争。如剪除暴政之战。三是最主要的,是人民拥护的战争。第三种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攻打国家的人民拥护。被攻打的国家如果失掉了人和,围而取之,你不用打,对方的老百姓也会打开城门,欢迎你进来。所以这个人和,一个是指的被攻打方的人民欢迎;二是指主战方的人和,人民支持,踊跃参战,必能战胜敌人。

这里面,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上下同仇敌忾是关键。像我们的抗日战争。我们为什么能够打胜?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 最后是我们必胜,为什么?得道。反对法西斯,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因此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支持。可以说, 在这个事情上决定的因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章,孟子谈的主要是战争胜负的因素,但实际上这里面表达了他一系列的核心思想:天、地、人的关系,人本思想,仁政思想,道义问题等。因而,这一章是对后代影响巨大,具有历史通透性的名篇。

解读专家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四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