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公孙丑篇(4.6)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3-01 09:33:02    文字:【】【】【


会标孟子思想研究会.jpg

微信图片_20190103103619.jpg

【原文】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在齐国做了客卿,作为齐国的特派大使到滕国去吊唁。根据有关考定,是去吊唁滕文公。滕文公与孟子关系很好,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去吊唁。齐王就派盖邑大夫王驩为副使同行。盖 (gě )是齐国的一个县邑。孟子跟王驩“朝暮见”,即从早到晚,两个人一直在一起。“反齐滕之路”,即指从齐国到滕国,再从滕国回到齐国,来回一路上“未尝与之言行事也”,不曾跟王驩谈任何的公事。两个人都是做官的,又是公差,在路上又待了这么长时间,但是不曾言过公事。这样自然很不正常,因而公孙丑很不理解,就对孟子说:你在齐国做到客卿的位置,官也不小了;“齐滕之路,不为近矣”,从齐国到滕国,数百里路,路程也不算近了。 也就是说,你们两个人是很有时间谈谈政事的。“反之而未尝与言行者”,但去了又返回来,你也不曾与他谈公务,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他已经什么事情都做了,我还说什么?由此看来,孟子虽然是卿,是正使,但是个客卿;王驩是一个得到国君信任的大臣,虽是副使,却在路上把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做事专干独行。对这样一个小人,最高的轻蔑是无言,所以孟子不说话,鄙视他。朱熹曾经评价说:“孟子之待小人,不恶而严如此。”不表达出厌恶,但是做到严格把握不说话。

 

这一章的字数不多,却记录了孟子在齐国活动的一些信息。一是孟子在齐国曾经为卿。他先做宾士,后来又到了卿相那个位置。二是他作为客卿,曾代表国君出使参加外事活动,我们今天称之为特使。而且这个活动还有副使陪同。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的外事活动中,是很少的。由此,我们可以推导一些情况。齐王派他的心腹来,表面是陪同,实际是监督。小人王骧,不明事理,将一些事情都包办了,引起了孟子的反感。孟子用了沉默的冷处理方式来对待他,也就是道不合不相与言,思想主张不同,不值得跟他在那里讲,显示出孟子一种独立的人格。

 

解读专家

 

王志民.jpg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四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