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七篇解读 | 公孙丑篇(4.9)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3-06 12:01:46    文字:【】【】【

会标孟子思想研究会.jpg

微信图片_20190103103619.jpg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本章讲到的事件背景,前面《梁惠王下》讲到了,本篇4.8也讲到了。当初,齐国去攻打燕国,老百姓是拍手称快的。为什么?因为国君子哙私自把国家让给了子之,这是违背民意、民心的,国人尽起反对。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去攻打燕国,杀了暴君子哙,赶走了子之,顺乎燕国民心,所以燕国人是欢迎的。但问题在于,燕国人是希望齐国把暴君赶走,然后换上一个好的君主;而齐国攻打燕国的目的是想吞并燕国,齐国占领燕国之后,并没有按燕国老百姓的意愿撤兵。所以《梁惠王下》有孟子劝齐宣王,应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意思是说你占领了燕国之后,应该召集各界人士共同商议,再选择一个更好的国君扶他上位,然后撤兵。可是齐国占领燕国后没有退兵的意思,招致燕国人起来反抗齐国。历史事实是:赵国把燕公子职从韩国请回来,立他为王。这就是后来大有作为的燕昭王。赵国辅佐燕昭王复位之后,燕国人群起而反抗齐国的侵略,所以就出现了下面这个情况。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果然,燕人起来反抗齐国的占领了。在齐人看来这就是叛,所以齐宣王说:我很惭愧,没听孟子的劝说,现在很不好意思见孟子了。

陈贾是齐国的大夫,就说:大王不要感到难过。您自己认为和周公相比,谁更有仁爱和智慧呢?齐宣王说:啊,你这是什么话!意思就是说,我怎么能跟周公这样的古代圣贤相比呢?这既是谦辞,也是实言。

陈贾却另有解说:当年周公派管叔去监督殷商的遗民,管叔却依靠殷人的力量,发动了叛变。如果周公早知道管叔有谋反的意图,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他没有预见他会造反,而派他去,这是没有智慧,是愚蠢的。仁和智这两个最优秀的品质,周公都没有完全达到,况且是大王您呢?请允许我去见孟子解释一下。

这里我要简单说一下周公这个事件。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原商都地区,并派了管叔、蔡叔、霍叔来监国。两年后,周武王去世,武王儿子周成王年幼,不能处理国家政事,即由周公摄政,代行天子职务。周公代行职务之后,首先他自己的兄弟就不服气了。管叔是周公的哥哥,蔡叔、霍叔是周公的弟弟。这三兄弟借口周公想要自己做天子,联合武庚等殷商亡国之君臣,一块儿来反叛,史称“三监之乱”。在这个反叛的过程中,山东境内曲阜的商奄,齐地的薄姑,都是东方的大国,也一起参加了叛乱。内部三兄弟,又联合上殷朝的这些亡国之君臣、遗民老百姓,再加上东方两大国,一起来反叛。这样,周朝初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危机重重。在这时候,周公亲自东征三年,在《诗经•豳风》里有一篇《东山》,“东山”就是指现在的沂蒙山这一带,而《东山》就是记载的周公东征之事。周公平了“三监之乱”,然后继续向东,平叛了奄国和薄姑,周初的天下才安定了下来。这里就是指的这样一个事件。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陈贾见了孟子以后,就问:周公是个什么人?孟子回答说:古圣人。陈贾说:他曾经派管叔去监督殷商的旧部,管叔却联合殷人反叛了,有没有这件事情?孟子说:有。陈贾说:周公已经预见到管叔将要叛变,而又派他去吗?孟子说:不知道。陈贾说:那这样说来,这圣人也有错误吗?孟子回答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所谓的错误,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这个意思是,从家庭伦理上来讲,弟弟应该尊重哥哥;儒家道德讲究兄友弟恭,管叔是哥哥,周公能不派他去吗?所以周公所谓的错误不也合乎情理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指周公),有了错误就马上改;周公东征就是改正错误。现在号称君子的人,有了错误,还顺着错误继续走,我们今天叫将错就错。古代的这些圣贤,他们的错误就好像日月发生日食月食一样,天下的老百姓都看得见;等到他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也都仰望而敬佩他。现在这些所谓君子,也并不仅仅是将错就错,顺着来;又“从为之辞”,还要为他辩护一些道理,为他掩盖错误。这里实际就是抨击了陈贾。

 

在这一章里,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陈贾这个大夫在齐王已经有悔过意思的时候,应该趁机进谏,劝其改错,来遏制他再犯错误;但他将齐王自己已经承认的错误说成不是错误,把不能原谅的说成是尽可以原谅的,并且引用古圣贤的事迹,用周公也犯错误,来为他辩护。陈贾就是明知对方错了,还要让其顺着错误继续走下去,还要为他寻找借口辩护。孟子借这件事情,实际上是来说明:周公之过是事亲之过,陈贾之过则是事君不义;如此对待国君,陷其不义,实为大错。国君不能只爱教训别人,而不爱听别人给他提的真正意见;有为之君应该有一种博大胸怀,应该有能说真话的大臣,喜欢说真话的大臣。所以后来唐太宗时的魏征, 就是专拣唐太宗的错误来说,而且说得很尖锐。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所谓忠臣,就是敢于犯颜直谏的,敢于对皇帝说逆耳之言的。这一个思想上的高度和定位,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这里就传承下来了。在这个方面论述最深刻的就是孟子。这一章虽然字数不多,但对君臣之间,什么叫义,说得很清晰。作为大臣,应该事君以义,应该以劝说国君行仁政、行道为主。所以在后面《告子》这一篇中还有这样的话,说大臣应该“务引其君以当道, 志于仁而已”,引导国君来行王道,志于仁,行仁政,这才是一个大臣真正的职守,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本章通过这样一种对话,阐述了孟子思想中很重要的处理君臣关系的义的内涵。

 

解读专家

 

王志民.jpg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四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