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王阳明:儒学的文化,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权达变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8-13 16:27:19    文字:【】【】【

 哲学思想中的中,有中和中庸中道,这样的一种理念指的是一种,存在于中间,不偏不倚,没有过度,也没有过度的一种境界。也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人生原则和行为指南,孟子所说的执中就是认可了他的人生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的学生问他:孟子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王阳明回答说: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学生问他:一个人要怎么做,才算是做到真正的执中,这就是学生的困惑。然后王阳明回答就说:所谓的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理,天理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你抓住不放的东西,而是一个随着具体条件不断变化的原则,必须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很难定下一个确切的规矩,如果像后世所做的那样,要把中的道理一五一十的说的毫无纰漏,立下一些死规矩,才是孟子反对的执一。王阳明的这个回答也说出了,儒学最根本的一个精神:有经有权。

 其实不光是孟子,孔子老人家从一开始就对权这个东西非常重视,他说: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就是说,可以一起学习圣贤的道理,未必能一样都能学有所成,哪怕都能学成功了,也未必做事的时候都依着这个道理而行动。

 所以一起做事的人,未必能够通达权变,也就是说通达权变在孔子那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甚至比依照礼仪更加重要,可以说儒学应对事物的时候,这是一个最高的行动指南。在儒学2000多年的传承中,权变的精神逐渐的消弭,很多腐败的教条,却被传承了下来。

 比如说,在生活中,很多人就说儒学是一个古板礼教,阻碍着人们去成长和进步,成为了举国上下口诛笔伐的对象。换句话说,儒学最初的一个精神是活泼而开放的,并没有要求很多人去死守古人的差距和道德教条,而是鼓励后人在恪守根本原则的基础之上,针对于当时的一个时代,进行不同的一个变化,改造甚至是创新。但是很多人却真正的把儒学弄颠倒了,死学硬背儒学里面的一些东西,没有通达里面的精神,造成了非常错误的一个状态。

 无论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或者是对先秦儒学的改造还是程朱陆王吸取佛道智慧所发展出来的宋明理学,都是儒学应对时代挑战的一个产物。尽管这些发展变化不一定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但是都具有很强的意义。

 所以说儒学和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一样,只有不断的根据事物去变化的时候,才能保持一个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很多人,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了九霄云外,就知道死守古人的规矩,却丢掉了通权达变。就是说根据时代去变化的一个精神,所以才导致在某一个时间段,很多人在打击儒家思想,认为他是一个古板的文学。

 其实在这里最重点的还是说对于流传了2000多年的儒学,还是要弄明白,怎么样用他们是对的,也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或许真的会带来负面的作用。就像孔子所强调的,通权达变这样一个道理一样,根据时代不断的去变化,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才算是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比如说现在在书店里面很多图书,都解读了传统文化,但是儒学的真正精神,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理会。大多都是照搬硬抄的翻译,在铺天盖地的传统文化的读书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并不是真正的去解读。

 但是我们的前提还是要重新去真正的研究文化儒学,当研究好了之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再根据现代的一个时代,去进行通权达变的一个思想。儒学是一个生命的学问,也是修身的一个学问,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很多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尽量的通俗去解读他们最终的一个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然后背完之后,又彻底忘掉了一个学问。

 所以说,在这一个基础之上,王阳明就告诉他的学生中道或天理,并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要随着具体的条件不断变化的一个原则,必须因地制宜,就是说要通权达变。

 在王阳明给他的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中,就符合了有经有权的一个根本。经就是原则,权就是变化,比如说有人问孟子这样一个问题,说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的规定,孟子说:当然是礼的规定了。对方又问,那如果自己的嫂子溺水了,做小叔子的该不该救呢?

 这个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封建思想当中,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是自己的嫂子呢。但是嫂子溺水之后,如果不救,又违背了仁义道德。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就牵扯到如何把这些古板的智慧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了。

 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礼数,但是这个时候是一定要救的,这个就牵扯到变化的一个问题了。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的智慧都需要根据时代的一个变化去变化。如果说此计硬背的时候,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理念了,一定会被人排斥的,这也就是有经有权的一个用处。

本文来源-孟子研究院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