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其人概述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4-07-22 14:57:50    文字:【】【】【
摘要: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籍贯:邹人(今山东邹城)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先祖:鲁国三桓之孟孙氏;父:孟公激;母:仉氏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应以为中心,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