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孟子的“文化长征”―两次赴齐 难展其志(上)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4-10-10 10:39:38    文字:【】【】【

被人们尊为“亚圣”的孟子一生都在为继承弘扬孔子学说奔走,他做得最大的两件事,一是著《孟子》“七篇”,彪炳后世;二是花了约二十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齐、宋、滕、魏、鲁等国,虽然政治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却在这次文化之旅中,博采众长,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形成《孟子》“七篇”,贻矩后世。他的周游列国不仅是游说诸侯以求显达于当世的政治之旅,也是名垂后世影响千年的文化长征。

弹指一挥间,而今距离孟子周游列国已有2338 年的时光,当年孟老夫子周游之地的遗迹安在带着对一代圣贤的崇敬之情,200862月,迎着邹鲁大地初夏的朝阳,我们从孟子故里出发,踏上了重走孟子周游列国路的寻访之旅。

齐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齐国成为孟子周游列国的首选,和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分不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有“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之美誉。在小邹国出生受业的孟子,认为泱泱大齐国是施行“仁政”最理想的国家。

在临淄区文物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来到了牛山。牛山位于齐国故城临淄南7.5 公里,西临淄河,西北有天齐渊,海拔174米。史书记载牛山故事颇多,“牛山春雨”是著名的临淄八景之一。《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来齐,曾游牛山,慨叹“牛山之木尝美矣。”同时,又对林木惨遭滥伐借题发挥,说:“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月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也,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也焉,此其山之性也哉”

也许是家乡客人千里奔波之行感化了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日下午,我们刚到牛山脚下,原本阴霾的天气突然放晴,远远望去,朵朵白云缭绕在牛山山顶,山上树木茂盛,山下绿茵郁郁,流水泱泱,让我们犹闻孟老夫子保护环境、天人合一的教诲。

孟子第一次到齐,正值齐威王执政。齐威王把人才视为国宝,但他所看重的人才或是能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猛将,或是能以法治国使政治清明的贤者,而对孟子这样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的人并不感兴趣,所以孟子在齐国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听说宋国欲行仁政,孟子马上离开齐国,奔赴宋国,连齐王奉送的一百金都坚辞不受。他认为自己在齐国没做什么有用的事情,接受齐王的馈赠有辱自己君子的人格。

孟子第二次踏上齐国的土地已是十年之后宣王当政时。这次吸引孟子来齐的是海纳百川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时期,因其临近齐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战国时期,整个中原处于政治大变局之中,各路诸侯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济世之才。稷下学宫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齐桓公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设“大夫”之号,广招天下文学游说之士,一时间稷下学宫贤士云集,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为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直至今日,国内诸多学者给予稷下学宫高度评价,称之为战国时期的“社会科学院”。

齐国政治的开明,学术的自由,深深吸引了孟子。此时的孟子已经游历过宋、滕、魏等国,声誉日隆。孟子一行浩浩荡荡到齐后,受到很高的礼遇,孟子亦被授予客卿的高位,宣王也经常向孟子请教国事。孟子感觉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次一待就是好几年。平日里不是和齐王谈论治国之道,就是在稷下学宫和各派学者论辩,孟子的思想体系在学术辩论中日臻成熟。

历经千年风雨,孟子参加学术论辩的稷下学宫早已荡然无存。稷下学宫的遗址位于齐国故城临城遗址西南边的邵家圈村南约3公里处。2003年春,临淄区人民政府专门在此竖立起了石碑,加以保护和纪念。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