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浩然正气与被扭曲的时代尊严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5-10-16 18:15:12    文字:【】【】【

    经典的思想是活的,它能跨越时代提供解疑释惑的参考,《孟子》就是其中之一。《孟子》里讲的主要是帝王将相治国理政的大道理,现代人如果联系实际,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为现代的理念提供支撑。2005年前后,《物权法》正在全国范围内被热烈讨论,我当时还正在读研究生,所以印象相当深刻。学术界有一批反对者,他们非常执拗于《宪法》表述的片言只语和纸上的逻辑演绎,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以至于无法正视现实,失去了对当下问题基本的判断。反对者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制定《物权法》与中国根本社会制度不相容。我记得当时我看到支持者引述最频繁的经典段落之一就是孟子对私有产权的论述:“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现在《孟子》中的宏大思想已经不太吸引我,我更感兴趣的是里面讲的一些个人处事的道理。我20153月底到兰考县一个贫困村调研,听一名村干部讲到一个现象:现在农村的很多年轻人压力太大了,买房买车形成一种攀比之风,有的家庭贷款也要买车,但买了车以后,除了春节那一段时间开着走亲访友面子上好看,春节过后就出去打工了,剩下时间都闲置着。

  我忽然想起《孟子・离娄章句下》讲过一个齐国男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普通男人的尊严:他经常在外酒醉饭饱地回来跟妻子炫耀说,今天我又跟哪个达官贵人一块畅饮了。在那个时代,能享用丰盛的食物和美酒,并结识“富贵”,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也是一个人地位的象征。妻子跟他长期生活,知道他的能力和性格,当然不肯相信。于是,“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妻子这次跟踪终于看到了真相,哪里是与达官贵人饱食畅饮,其实就到坟场死皮赖脸地找那些上坟祭祀的人讨些残羹冷炙罢了。

  我想探究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炫耀跟“显者”吃饭?他认为评价一个男人价值的标准是什么?他内心里究竟害怕什么?难道不结交“显者”,没有得到“显者”的认可,他的人生就没有任何价值,他就成了一个遭人嘲笑的失败者吗?

  这个故事也可能是孟子为阐述他的思想而臆造的,但这也不会减低它的启示意义。

  要是把故事中的“酒肉”换成当代世俗价值认可的内容,比如官衔、职称、汽车、房子、收入,我们很多现代人与那个齐国人何其相似。这种浮糜躁动已经弥漫了现代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精神中的淳朴家园――乡村。似乎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有一点那个齐国人的影子。几乎每一个春节回乡的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被问到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买的是什么房子?升职了没有?这种压力让很多人不敢回家面对。也许我们也可以学那个齐国人包装一下自己赢得面子,但那种滋味绝不好受。

  人类现在的物质技术跟几千年前相比如同霄壤之别,但人的生理属性以及基于这种属性的各种本能和心理状态并没有改变多少,比如人的攀比心理、争强好胜的本能、好逸恶劳的习性等。

  很多经典都记载了人类赤裸裸的欲望、被这种欲望奄挟的社会习气以及被这种欲望习气操纵愚弄的芸芸众生。由于经典观察的时间跨度大,分析深刻,它同时展示各种故事的最终结果,并提供隽永清新的金玉良言,像孟子对前尘往事的分析以及他的结论都让人敬畏。我们大多数人生命长度有限,阅历有限,当我们陷于各种世俗事务时往往看不到结果,此时如果抽出时间阅读经典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就不认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方式呢?这才是大多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也许只有社会足够多元和包容,人们的心智、思想和价值观没有被禁锢在一条逼仄的金钱与权力的道路上,生活才会舒心畅意,社会也才能有稳固之基。我看过一个微信帖子建议“人过四十不交五友:不交豪富、显贵、成功者、大腕名士与风流才子。”40岁的人生已有立命之基,纵使平淡也自有境界,刻意巴结富豪、显贵和成功者,只会让自己显得寒碜,徒生被剥夺感;跟大腕名士与风流才子附庸风雅以博文名,又等于是自取其辱。且让富豪去炫富,让显贵去享尊荣,让成功者去传播成功学,让大腕名士去谈玄论道,让风流才子去渲染文采风流。我们平凡的人尽可像孟子一样,“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我想这才是孟子最认可的一种男人的尊严。(本文原载于《安阳日报》,原标题《孟子时代的男人尊严》)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