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古之贤者重家教门风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6-06-06 17:17:09    文字:【】【】【

王杰    

    家教门风本质上是德行品行的传递,是先人美德对后人人格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教门风。对官员来说,家教门风对其为人为官的品性修养也影响颇大。

 

古人之重视家教,有亲为教诲的,比如孔子庭训教子、曾子杀猪教子,也有编撰先世语录或家训传之于世的,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为官者重视自身官德在后世的延续和发扬,许多官员在家训中表达自己为人为官的价值追求和操守,并将其转换为对后人的期望,以维持崇高的家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的《诫子书》,短短八十余字,正是其一生写照:青年隐居修学,待时后举,茅庐朴素,不求闻达,正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顾茅庐”后凭忠心广才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接世”而不“悲守穷庐”。他以自身的德行训诫后人,以宁静淡泊修身修学,可谓古人家教的典范。

 

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清廉节俭,爱民如子,所到之处官声甚盛。他不仅在自身任内职责上为朝廷多建功勋,选拔奖掖后进的功劳也十分卓著。更可贵的是,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承袭父风,在北宋后期政坛颇有影响力。

 

范仲淹十分重视家风。他一生为官清廉,以俭持家,最看不惯奢侈浪费。他的儿子范纯仁结婚时,女方知其节俭,所以不提其他要求,只希望用罗绮作幔帐,却被范仲淹一口否决,说绝对不能因此坏了家法,如果对方送来这样的幔帐也一定会烧掉。不过,范仲淹并不吝啬。一次,范纯仁受父命到外地运麦子,途中遇到老朋友无钱葬亲,逗留在外,就将所有的麦子都给了他。回家后,还因为这件事受到父亲的表扬。这样的言传身教下,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延续了节俭的家风,养成中正的品格,为官以天下为己任,修得好名声。

 

《资治通鉴》编纂者司马光也是北宋名臣,他与范仲淹一样,严于律己,把“俭”字看得很重。他以天下为念,看轻个人财物,反对奢侈铺张。曾撰文《训俭示康》,专门强调俭的重要性。他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教育儿子司马康,为人有贪心,做官也一定不会清廉,走入贪赃枉法的歪路。他要求儿子把这条家训传承下去,“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由此可见,司马光对家教门风的重视程度。而司马康也秉承了父亲教诲,为人节俭,做官清廉,史书上说他“为人廉洁,口不言财”,连皇帝所赐财物都不要,还评价他“济美象贤”,很好地传承了司马家的家风。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以“铁面无私”著称的包拯留给子孙的家训。时至今日,包氏子孙依然因有如此祖先而倍感光荣,因有如此家训而互相训诫。可谓官德之传,千百世矣。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甚至在个人道德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缺乏家教培养,在社会中又不能汲取利于自身修养的正能量,德行不厚,那么就算做了官,也是根柢不固,官德微薄,难以有利于国家,难以贞固以干事。官员如果对子孙家教不正,“官二代”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今天出问题的官员,大多家风不正,家教不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良好家教门风的树立,在现代社会依然是培养官员官德的重要方面。

 

图片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鲁ICP备15028438号  孟氏宗亲联谊会